《舌尖3》首播,章丘铁锅走红。 第一批代购已经开始。

在济南的朋友们,如果很久没有联系的人突然问你“在吗?” 不用担心他向你借钱。 他可能只是想找你买章丘菜刀和铁锅

这不是一个玩笑。 昨晚之后,章丘的铁锅就火了!

2月19日晚,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正式开播。

第一期的主题是家电。

从陶器、青铜、铁、瓷器,

中国炊具一路走来,并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,

新材料的发明、发现和应用,

烧烤、蒸、炸也相继出现。

中国烹饪取得了飞跃。

第 1 集主题:餐具

1分钟预告片

家电篇一开始播出,

章丘铁锅工艺、鲁菜、济南铁匠都榜上有名!

章丘铁锅工艺

经过十二道工序

还有十八次

千度高温淬炼

经受三万六千次殴打

直到锅子像镜子一样

这就是章丘铁锅的炼制过程

八十三岁的王丽芳和她的家人,

我在章丘一生都在做铁锅

当地许多铁匠都出自他的队伍。

章丘手工铁锅的制作需要12道工序。

7 个冷锻件和 5 个热锻件。

这项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,

汉代时,这里是炼铁重镇。

十二道工序,十八次火候,

大大小小的锤子工具有几十种。

千度高温熔炼,锻造36000次,

最终才能锻造出合格的章丘铁锅

但到了2000年左右,

手工锻造铁锅行业受到冲击。

直到近几年,人们才再次认识到传统铁锅的魅力。

在热爱手工艺的年轻人的帮助下,

王丽芳等放弃的老师傅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。

在这个曾经的汉代炼铁技术中心,

章丘铁锅工艺复兴了。

章丘做的铁锅不粘不粘。

这一特点有助于鲁菜独特的制作方法。

第一集中一共出现了两道鲁菜,

都与此有关——

煎黄鱼

煎黄鱼是鲁菜的一道功夫菜。

烹调时,需将整条黄鱼一次性翻转180°。

保持整洁,不凌乱,不溅出果汁。

这不仅是鲁菜的高超技艺,

还得益于铁锅内部较深,适合炒、翻。

锅内壁经锻打,形成内弧形。

当勺子转动时,食材会自然地从锅里向内翻。

不会发生外部抛出。 煎黄鱼,

外酥里嫩,入口即化。

大肠九转

在大肠的着色过程中,

需要持续加热,铁锅的厚度合适。

光滑又紧实,非常适合这道菜。

在工具介绍中,

家族世代制刀的济南铁匠李时珍也榜上有名。

他的技艺被保密,

刀声如龙吼,切姜如玉。

让我们一起感受菜刀的“龙吟声”

《舌尖三》播出后,

朋友圈瞬间疯了。

第一批“铁锅代购”已经出现!

演出还没有结束,

章丘铁锅成功登上微博热搜。

快速搜索发现有人喊着要买锅子和刀子。

或许在《舌尖3》播出之前,

提到章丘,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葱。

但众所周知,

章丘的铁匠手艺也闻名全国。

事实上,这门手艺已经快失传了……

从最初三四个月卖一个,到一个月卖两三个,再到现在年销量过万,冯全勇的手工铁锅店出人意料地火了。

他的“同盛永”手工铁锅甚至在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一个“传奇”——最高要价为每口6999元。

价格最高的手工铁锅是84岁的铁匠王丽芳制作的。 老人16岁时就开始打铁。 “(此壶)的工艺和外观沿袭了一百年前的制作工艺,锤锻件数量达六万多个,制作一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,已经算绝版了。” 冯全勇说道。

标价最高的壶堪称王黎芳大师最后的作品。 在冯全勇的淘宝店里,有比较实惠的壶,价格在三四百元不等。

《舌尖三》播出后,“同盛勇”电商平台上也贴出了相应的宣传海报——

济南章丘铁矿资源丰富,铁匠们的精湛工艺传承数百年,令人惊叹。 章丘被誉为“铁匠之乡”,曾有“章丘铁匠遍天下”之说。 据统计,20世纪50年代初,章丘人口73万,其中约有38万人靠打铁养家。

“壮壮叮叮当当,捶击庙钟;家家不须啼鸣,捶声不断报五更。” 当时的人们用歌曲来形容章丘打铁的盛况。

但在过去,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,连娶妻都受到歧视,铁匠的生活也相当无趣。 如今,在机械锅成为消费主流的冲击下,老铁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。 由于打铁收入难以维持生计,许多铁匠放弃了这种谋生手艺。

转折的发生源于冯全勇的努力:2009年,冯全勇在一家酒店打工,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手工铁锅。 他对手工铁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于是他找到了章丘当地的一位师傅,开始学习这门手艺。 同时,他们还在网上销售手工铁锅

2012年底,冯全勇决定邀请更多老师傅重操旧业。 虽然一开始手工铁锅生意还算顺利,但很多商家看到手工铁锅卖得好,就表示自己也生产手工铁锅。 结果正品卖不出去,假货横行。 一年多后,冯全勇与妻子在酒店打工十多年积蓄的30万元全部花光。

2014年下半年,在手工铁锅生意即将倒闭的时候,冯全勇找到了从事电商的刘子木进行合作。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探索章丘铁匠的历史和生产技术,然后完成了一系列记录技术的文献。 组织和视听材料。 通过这些资料,世界可以更多地了解章丘铁匠背后的故事及其实用价值。

2015年春节后,三个月内库存全部售空。 刘子木、冯全勇逐渐把老工匠请回来,并开始招收学徒到章丘学习制作。 十五年末,刘子牧请回史书记载的吴云茂先生后人,拜冯全勇为师。 复兴百年非遗品牌同胜勇。

2017年底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策划人和导演在寻找过程中得到了厨师协会高会长的推荐,发现技艺和历史都得到了很好的整理和保护。 于是总制片人、导演、策划都来到章丘,深入了解章丘铁匠的工具和龙山平陵城。 最后决定选一个题材来拍摄。 终于,章丘铁匠名声大噪。

现在冯全勇对手工铁锅充满信心。 他甚至要求工匠们在每个罐子上刻上自己的名字。 “它不仅仅是一口壶,更是一种工匠精神。”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收拾残局。 找回昔日工匠失去的尊严。

王丽芳同样自豪,不仅是因为她的铁匠技艺在晚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,最重要的是“给自己和这门手艺一个交代”。

(从左至右:冯全勇、王丽芳、王玉海、高恒攀)

初打好的章丘铁锅,在阳光下能倒映出整个蓝天,就像一面镜子。 难怪当地有一首民歌:“三万六千锤锻,勺底光亮洁白。

幸运的是,这项近百年历史的技艺在几乎绝迹的时候又重新焕发了生机。 在“同盛永”起死回生的同时,冯全勇和他的团队帮助另一家老字号“真三环”在天猫开店。

※关于“真三环”:1938年,王立峰和弟弟王立元到“同盛永”学习制作煎勺。 完成学业后,两人制作的铁锅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,并获准在那里制作炒勺。 铁锅上都标有三环记号,以示区别。 1953年,兄弟二人回到章丘,创立了“震三环”品牌,并传承至今,将手工铁锅锻造技艺传播到整个章丘。

现在,

在济南宽厚里,

《同生永》与《真三环》齐开

手工铁锅体验店也即将开业

这种手艺逐渐为人们所熟知。

在《舌3》第一集罗永红导演的笔记中,是这样描述章丘铁匠大师的——

正当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时候,来自章丘的忠实铁匠王玉海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。 不善言辞的他在镜头前告诉了我们。 他和他父亲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感动。 那不仅仅是一个炒锅。

餐具是我在这一集中关注的重点。 铁锅、菜刀、菜板、炉灶、泡菜坛子,早已存在于中国烹饪的历史和我们对家乡的记忆中。 它们的存在和呈现不仅仅在于它们的美丽。 他们的背后是工匠精神和我们的起源。 谁不想踏上回到故乡的旅程,尽管我们再也回不到起点了。

食物会消失,但器皿却是永恒的。 一锅、一把刀、一个柴火炉,就像食物背后的味道。 它们与代代相传的童年记忆和情感有关。

于是,几经波折,王玉海和老父亲推车买铁的故事就留下来了。 其实,更令人欣喜的是老父亲王黎芳的生活态度。

八十三岁的老人定定地看着你,说道:“我无怨无悔,我就是这么纯粹,什么东西都不在乎,砧子锤子,抽烟工作,真舒服。”这样做非常好。” 不断的锤子敲击声刺激着他的耳朵,他必须大声喊叫才能听清楚,但他的心却安静而凉爽。 这或许就是他长寿健康的秘诀。

美味佳肴的制作总是离不开专业的设备

温暖的器皿才是美味佳肴真正的摇篮

一锅万种口味,

这就是美食的标准!

感谢这些依然坚守传统技艺的人们,

是他们对这门手艺的热爱,

让我们感受现代工艺无可替代的美感!

《舌尖3》自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。

它到底是怎么拍摄的?

记者采访了导演刘红艳。

▲刘红艳

此次《舌尖3》推出了新团队。

纪录片导演刘红艳担任总导演兼总制片人。

▲外国摄影师与刘红艳

《舌头3》的创作团队中,有新老导演的思想碰撞,还有外国摄影师加入团队。 这是《舌头3》试图超越以往的视听感知,以寻找熟悉的陌生感。

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,不仅仅是《舌尖上》品牌的号召力,还有他们对纪录片的坚持和对团队的热爱。 用导演刘红艳的话说,“爱情是最好的调味品”。

▲拍摄现场

从2017年4月至今的10个多月时间里,《舌尖3》剧组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,110多个地点拍摄,对300多人进行调研采访,并拍摄了400多道菜肴。 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到40多T。

习惯于制作现实题材的纪录片,《舌头3》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“变态”的地步。 对于做饭时起火的场景,如果能够顺利地一次通过,前后至少要采集3次声音,才能满足导演组的要求。

“我们从一开始就反复向各位导演强调,特别要求我们的录音总监和音响师开会,只是提到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。我们要求所有画面必须有同步声音。我们的追求这声音竟然还挺‘变态’。”

在以往的纪录片中,很少使用民间音乐。 为了传达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《舌3》将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。

“很多观众不懂民间音乐,特别是民间音乐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乐器,我们针对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创作。比如我们把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了一个版本的改动;比如云南也利用了当地的民歌,进行了变化和变奏,希望通过这个机会,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不同、时尚的一面。

由于拍摄和制作工期紧张,导演刘红艳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。 团队通常每天需要拍摄长达14个小时。

▲拍摄现场

拍摄过程中,剧组保密,不能提及他们正在拍摄《舌头3》。 一是怕吸引围观,影响拍摄的真实感; 二是拍摄内容的保密性。 一到拍摄现场,摄影师就“匿名”与长时间在广场跳舞的阿姨协调沟通,拍摄顺利进行。

在拍摄过程中,我们经常需要去很多地方。 乘务员乘坐的高铁经常在一个未知的车站停留一两分钟。 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十几件拍摄器材和行李搬下高铁,剧组开发了“移动宇宙”的能力。

“我们的设备量很大,十几个箱子都不够。很多地方坐火车、高铁,特别是小站,停车时间只有一分钟,十几箱也要算。”不可能从一扇门下来,两扇门都快下车,车一开完就开走,都是抢时间的情况。”

▲豪华坐骑“游艇”

▲豪华坐骑“小蹦蹦”

为了追寻食物的原料,工作人员在田野里与农具做朋友,上山下海,陪伴风雨。 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,能用的都用。 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和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……

如此优秀的纪录片,

拍摄过程真的很不容易!

看着这样一部良心之作,

食物味道特别鲜美!

来源 | 齐鲁晚报综合整理中央电视台、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、大众网、辽沉晚报、都市快报、千牛头条等。

在济南的朋友们,如果很久没有联系的人突然问你“在吗?” 不用担心他向你借钱。 他可能只是想找你买章丘菜刀和铁锅。 ▼▼这不是玩笑铁锅,昨晚之后,章丘的铁锅就火了! 2月19日晚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正式开播。 第一期的主题是器皿。 从陶器、青铜器、铁器、瓷器,到中国炊具,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,新材料……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